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招生就业 >> 就业政策 >> 正文

慧眼看穿招聘的六大骗招

供稿: 时间:2019-05-16 浏览:

春节过后将会有大批求职人士进入招聘市场,而很多公司也都纷纷选择在这一时期大量招入新人。在这一节后招聘的黄金时期,也有不少非法职业中介和无良的企业老板设下陷阱,坑害求职者。记者整理了以下六类行骗案例,提醒求职者在求职时要提高警惕,谨防被骗。
   

  骗招一:冒充正规公司“招聘”

  去年11月底,来自上海、东莞的洪某和金某分别接到了东莞某家印刷公司打来的电话,该公司的招聘人员称在网上看到两人的简历,觉得符合公司的要求,通过电话面试的方式,录取了这两位人员,要求两人交纳一笔入职费,然后到东莞报到。接到通知后两人曾到网上浏览该公司的相关资料,于是便很快就赶到了该公司招聘人员的指定地点。

  结果两人到达目的地后发现,不仅没看到该公司负责接送的人员,三番五次拨打该公司招聘人员的电话,却发现该人员对公司地址遮遮掩掩。直至两人找到东莞这一公司之后,了解到该公司其实并未招人,是有人假冒该公司之名进行招聘之后,方知上当受骗。

   点评:在这一案例中,行骗者利用了求职者急于寻找工作的心理,同时巧妙利用了正在招聘的公司的公开的招聘信息,骗取求职者的信任之后行骗。
 

  支招:别信“电话面试

   对于这类骗术,求职者应该提高警惕性,对任何人的问题都应保持谨慎的态度。由于这类骗子专找刚毕业、经验资历较浅的人下手,所以应尽量表现得成熟一点。

   此外,求职者遇到类似的情况,最好先打电话到公司直接了解情况。而且大部分公司是不会接受电话面试,如果有合适的候选人,基本上会选择面对面交流,因此求职者一定要认真核查是否有这个详细地址,一定要查准是否有这个用人单位,不要盲目前去面试。
   

  骗招二:利用试用期出低薪

   王小姐毕业于非重点院校,在面试了第一家公司之后,该公司就决定录用她,而且薪水也让王小姐感到满意,于是顺理成章地进入试用期。此时王小姐还未本科毕业,但公司称7个月后才可正式签约,这段时间提前来工作,但是算作试用期,薪酬是正式员工的一半。

   王小姐于是决定在该公司上班至本科毕业,期间工作虽然是基础工作,但也十分辛苦。可是,临近毕业了,公司也没有提出所谓签约的事宜。王小姐多次询问,最终没有答复。在还未毕业的前一个月,王小姐过了试用期三个月,公司找了个含糊其辞的理由,表示未能正式录用她。

   点评:尽管求职心切,但对求职者来说市场调查这一关绝不能省,王小姐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做好前期的调查。同时,由于王小姐缺乏一定的法律常识,对《劳动法》中试用期的待遇、薪酬和签约方式并不了解,因而不幸中招。

  支招:了解《劳动法》

   应了解招聘公司历年招收员工的情况,可以通过向公司的员工了解相关的情况;其次,掌握《劳动法》的相关保护条款,因为知道得越详细越不易受骗。此外,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条款,有疑问应及时向法律部门咨询,使自身的权益得到最全面最大限度的保障。  

求职者投放简历时切勿“广撒网”,否则很容易被坏人恶意盗用个人资料。新华社 发

  骗招三:介绍为名骗钱财

   张先生是一名下岗职工,接受职业再教育后,便到一家职业介绍所想找份工作。一位中年妇人详细询问了他的经历、特长及对工作的要求后,让他填写了一张招聘表,收取了100元手续费,让他回家等消息,并保证说能让他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张先生在家等了将近一个月,仍无消息,打电话咨询也总是忙音,当他再次登门找到那家职业介绍所时,发现已是人去楼空。

   点评:导致求职者落入黑中介陷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由于求职心切,求职者在不了解中介背景的情况下盲目轻信;目前对于职业介绍机构和中介机构的监管制度尚不完善。
   

   支招:慎掏中介费

   首先,需谨慎选择中介公司,正规的中介公司有严格的手续和营业执照。其次,要仔细考察操作程序可信的中介公司,其业务流程不单单是“人性化”,更重要的是一切程序明了,收费合理有据。
   

  骗招四:“软工资”搞鬼

   李某在一家传媒公司工作,该公司做的是一份周报,李某与老板约定每月底薪1500元之外,还有每千字150元的稿费。但老板付了三个月的稿费之后,突然声称为节约公司成本,降低稿费标准,原来的每千字150元变成了每千字100元,整整“缩水”三分之一,李某的收入大打折扣,但却因为合同上对稿费没有明确约定而投诉无门。

   点评:薪酬中有“软成本”,所谓软成本,就是当初没有明确商定价位,而只给口头承诺的那部分薪酬,其变动的空间和额度难以预估。此外也没有相关的法律保护,执行起来更加“灵活”,可以说,可付可不付。
   

  支招:减少“软成分

   首先应界定薪酬的上下限,并协商支付方式。应尽量减少薪酬中的“软成分”。其次,如果试行一个月后薪酬待遇仍不见起色,便可考虑重新规划薪酬方案,果断采取措施。
   

   骗招五:盗用个人资料

   在财经学校工作的牛某说,4年前,他因为求职在一些单位留下了求职材料,包括个人身份证的复印件。最近有一天,移动公司催交话费,他才知道,他已欠下两部移动电话的数百元话费,加上两年多的滞纳金,已达上千元。面对催费单,牛某大惑不解,到移动公司查询后,才知有两部欠费手机全都以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入网。

   点评:相比被盗取钱财以及将个人信息有选择地张贴在黄色网站,牛某的遭遇可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对个人信息没有保护意识。
   

   支招:别随便留资料

   求职者应找可靠稳妥的网站投放简历,或直接登录用人单位的网站,直接与单位联系;当对方要求提供奇怪的证明材料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向只有一知半解的“招聘单位”透露有关任何你的隐私信息,一旦发现侵权迹象应当立即报案。
   

  骗招六:诱你入传销火坑

   李某是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学校的公告栏上看到广东某公司贴出招聘公告,经过笔试以及面试后,李某顺利获得了这家公司的录用。但来到这家公司后,李某才发现该公司其实是一个打着招聘的幌子来骗人的传销公司。尽管李某想离开,但却被该公司用各种方式软禁,最后,李某在被骗了将近4000元后,总算逃了出来。

   点评: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陷阱的能力,是造成误入传销陷阱的重要原因。
   

  支招:不可轻信熟人  

  大学生求职要提防传销人员利用同学关系或虚假招聘信息设置的陷阱,学校也应加强对招聘企业的调查。

   原载《云南日报》

Baidu
sogou